产教融合纵深推进——东方剑桥教育集团师生赴远东控股与爱仕达集团开展研学交流

发布时间:2025-04-11浏览次数:10

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交流,促进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双方对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工作,东方剑桥教育集团、哈尔滨剑桥学院与烟台城市科技职业学院师生代表于今年2月、3月分赴远东控股集团与爱仕达集团开展系列研学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座谈交流等形式,师生团队深入探究企业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并与企业围绕“人才共育、技术共研、资源共享”等内容达成多项未来合作共识。

走入远东控股集团:聚焦“国匠班”实践,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标杆

2月下旬,东方剑桥教育集团产教融合办公室、哈尔滨剑桥学院、烟台城市科技职业学院师生代表一行14人赴远东控股集团开展寒假研学交流。

在远东控股集团相关业务负责人的带领下,师生们参观了宜兴总部科技馆、电缆生产车间及远东大学等,深入了解了集团发展历程、产品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专利成果和辉煌成就。在25000平方米的智能电缆车间,师生们与车间负责人的技术探讨,让大家更直观感受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管理,仅45名员工的高效运作,却能实现惊人的年产值,引发了师生们与车间负责人的热烈交流,大家纷纷表示深受触动。

在工作现场,两名远东工程师通过“理论+实操”的模式,为“国匠班”的学生代表们进行了现场教学,手把手带领孩子们体验操作技术。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切体会了日常理论学习与动手实操相结合的重要性,进一步感受到企业技术的前沿性。

在座谈交流会中,远东控股集团首席安环生产服务官及资深合伙人华清先生、人力资源服务部的高级总监及高级合伙人池婷女士等对东方剑桥教育集团学校师生一行的到访表达了最诚挚的欢迎。他们表示,东方剑桥教育集团下属的两所学校在远东“国匠班”项目众多合作学校中,是仅有的两所同时承担专精人才培养与输送双能的高校,也为远东控股进一步思考“国匠班”的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了范式。座谈会上,厂区生产服务官、高级合伙人薛锋蕊女士向大家详细阐述了远东家文化的精髓、人才需求现状以及人才培养规划等内容。为展现职业成长路径,远东控股集团还特邀两名青年员工与同学们分享了入职心得与成长经历。

此后,集团产教融合办公室总监刘晶分享了“国匠班”的人才培养模式、项目规划及阶段性成果。远东控股集团管理层对此高度认可,并表示对“国匠班”人才的后续培养效果充满信心。

走入爱仕达集团:聚焦“创新班”,共育人才

3月下旬,集团产教融合办公室与哈尔滨剑桥学院师生代表一行8人赴爱仕达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研学交流。

在爱仕达温岭厂区,在爱仕达管理团队的带领与陪同下,师生们参观了厂区、中控室、车间、库房产品展厅、机器人工厂等现场,使同学们充分了解了全自动化炊具生产线与智能仓储系统的日常运行,同时对企业的全流程智能化管控有了深入了解。  

在爱仕达国家级CNAS实验室参观的过程中,师生们亲身体验了材料成分分析等先进检测流程,充分体会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科研的高度重视,对企业精益求精的质量管控留下深刻印象。在探访数字化工厂的过程中,爱仕达集团信息化管理系统和以项目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引发了师生们深度思考,这些都可被借鉴并应用于校内工厂、教学、科研等多个场景,助力提升工作与学习效能。

在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参观过程中,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爱仕达“创新班”班主任的王明军老师结合现场环境为同学们开展了现场教学,加深了学生们对自动化立体仓库运作机制的理解。

在座谈交流会中,爱仕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俊先生系统介绍了爱仕达“双引擎驱动”战略下的人才需求,以及“技术+管理”双通道晋升体系等内容;浙江钱江机器人客户服务副经理王洋以自身成长为例,分享了其从职场新人到带教20余名徒弟成为团队骨干的成长过程。座谈交流会现场,师生们踊跃提问,现场互动热烈。

东方剑桥教育集团产教融合办公室总监刘晶以“创新班”企业人才需求画像为切入点,向爱仕达的管理团队系统阐述了哈尔滨剑桥学院特色的“631”跨专业培养模式——通过打破专业壁垒、锚定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定制化人才培养体系;详细介绍了“创新班”项目的培养目标、管理机制。爱仕达公司高层领导对学校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思路给予高度评价。

未来展望:从研学到产教融合深入合作

在两次研学活动中,学生们深入智能制造企业一线,亲身体验真实工作场景,直观感受未来岗位环境与技能要求。通过与企业技术专家的深度交流,学生们对职业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职业目标更加明确,个人职业规划路径更加精准。与此同时,教师团队深入企业调研,系统掌握行业人才需求与技术标准,将企业生产案例和技术规范转化为教学资源,融入课堂实践,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前沿动态保持同步更新。

未来,产教融合办公室将携同哈尔滨剑桥学院与烟台城市科技职业学院继续积极探索与诸多国内行业领先企业的校企合作,围绕“定制班优化、校外导师驻校授课、校企联合科研项目”等多领域展开多元化深度合作,为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同时,持续打通“教学链-产业链创新链”闭环,推动两校产教融合多维度发展,为学生们的高质量对口就业持续赋能。




校对:刘田进

责任编辑:徐茜